误区一
让患者自己保管药物
患病期间,患者的自制力无法得到保证,且对于疾病的认识可能太主观,或者对治疗没有信心,导致患者对治疗不上心,不能按时服药。
也避免患者因情绪问题出现偏激,服用大量抗精神药物自伤。所以,所有药物应由家人专门管理并定时清点存药。
误区二
从不让患者参与任何劳动
有些家属觉得患者需要较长时间的休息和照顾,从不让患者参与任何劳动,事事包办。然而这样事无巨细地照顾并不能帮助患者恢复,反而可能造成病情加重。使患者症状迁延,让患者生活和思维脱离现实,社会功能得不到锻炼无法恢复,加快了精神衰退进程,进而导致病情的复发。
所以在恢复期间,应让患者从事些力所能及的劳动,适当的锻炼对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是有利的。
误区三
为避免刺激,限制患者的外出
目前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和歧视还很严重,使患者产生自卑心理及逃避行为,家属们误认为让患者避开外界刺激,有利于病情稳定,这样的观念是不正确的,长期让患者与社会隔绝,将导致社会功能进一步下降,加快精神衰退进程,并增加病情复发的风险。家属应鼓励患者多与人交往,适当参加社会活动;同时向周围的人们宣传精神疾病知识,以获取人们的理解和支持。
误区四
过于溺爱或放任不管
俗话说:会哭的孩子有糖吃,对于疾病患者,家属们通常也会抱有一种格外的“宽容”,然而这种“宽容”有时候却会阻碍他们的恢复。
对患者有求必应,对他们的行为持放纵的态度,会让患者丧失分辨是非的能力,同时减少自我控制力。也传递给患者自己是“特殊的”、“不同于常人”的观念,增加患者压力,对疾病恢复很不利。>>想了解更多,请联系我们 0351-5632239 或者在线沟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