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生物学因素
1.遗传因素
心境障碍患者中,有家族史者为30%~41.8%;
心境障碍先证者亲属患本病的概率为一般人群的10~30倍;
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的概率也越高;
一级亲属的患病率远高于其他亲属,并且有早期遗传倾向,即发病年龄逐代提早,疾病严重性逐代增加。
2. 神经生化因素、神经内分泌因素、神经免疫因素
去甲肾上腺素和5-羟色胺跟此病的关系密切。在5-羟色胺系统功能低下的基础上,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低下,就表现为抑郁,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亢进则表现为躁狂。
个体的免疫系统、内分泌系统、中枢系统具有双向调节机制,情绪障碍和应激因素可以改变免疫系统功能,产生一系列躯体和心理症状。反之,个体也可以由于免疫功能低下,而导致内分泌功能改变,不能耐受各种应激因素,而出现情感障碍。
3. 睡眠与脑电生理异常
睡眠出现延迟、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缩短等睡眠节律的变化和脑诱发电位的改变。
二心理社会因素
童年经历
认知与习得性无助
应激性生活事件
其中,遗传因素、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对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影响。
心理社会因素在此病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,病人首次发病之前常有应激因素,如工作压力、婚姻、家庭问题等,研究认为亲子分离或存在分离的威胁,会使儿童成年以后容易患一些情感障碍。
精神分析理论也认为,在童年期因分离或死亡造成母爱剥夺,在成人期容易患抑郁症。父母的养育方式也与子女成年之后,是否容易患心境障碍有关。
抑郁症以认知过程的扭曲为突出表现,产生了对自我、未来和世界的消极看法。在抑郁症患者中,人们会发现类似于习得性无助的状态,破罐破摔。
比如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身智力不好,失恋是因为自身就令人讨厌等,配偶、子女或父母的亡故,居丧者可以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。曾有报道,在经历一些可能会危及生命的生活事件后,6个月内抑郁症的发病危险会增加6倍。